会员体验
专利管家(专利管理)
工作空间(专利管理)
风险监控(情报监控)
数据分析(专利分析)
侵权分析(诉讼无效)
联系我们
交流群
官方交流:
QQ群: 891211   
微信请扫码    >>>
现在联系顾问~
热词
    • 10. 发明专利
    • 四級銨鹽、電解質、電解液及電化學裝置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ELECTROLYTE,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 四级铵盐、电解质、电解液及电化学设备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ELECTROLYTE, ELECTROLYTIC SOLU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DEVICE
    • TWI318209B
    • 2009-12-11
    • TW095101167
    • 2006-01-12
    • 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史鐵勒傑米華股份有限公司
    • 西田哲郎平野一孝富崎惠田代康貴鶴丸一志鍋島亮浩阿部吉伸德田弘晃岡昭範
    • C07DH01GH01M
    • H01G9/038C07D295/08H01G11/62H01M10/056H01M10/0568H01M10/0569Y02E60/13
    • 本發明係有關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 (式中,R 1 表示碳數1至4之直鏈或支鏈烷基,R 2 表示碳數1至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X - 表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PF6 - 、AsF6 - 或SbF6 - )。 Provided a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represented by formula (1) (wherein, R 1 represents a linear or branch alkyl having a carbon number of 1 to 4, R 2 represents a linear or branch alkyl having a carbon number of 1 to 3, X represents CF3CO2 - , CF3SO3BF3 - , ClBF3 - , AlF4 - , CF3BF3 - , C2F5BF3 - , N(SO2F)2 - , PF6 - , AsF6 - , or SbF6 - .) 【創作特點】 [發明之揭示]
      本發明係為以下之發明。
      1.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 (式中,R 1 表示碳數1至4之直鏈或支鏈烷基,R 2 表示碳數1至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X - 表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PF6 - 、AsF6 - 或SbF6 - )。
      2.式(2)表示之四級銨鹽 (式中,X - 與上述者相同。Me表示甲基)。
      3.以由含有至少一種式(1)及式(2)表示之四級銨鹽及有機溶劑組成為特徵之組成物本發明係關於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或含有該四級銨鹽之電解液。
      (式中,R 1 表示碳數1至4之直鏈或支鏈烷基,R 2 表示碳數1至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X - 表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PF6 - 、AsF6 - 或SbF6 - )。
      R 1 表示之碳數1至4之直鏈或支鏈烷基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較好為碳數1至3之直鏈或支鏈狀烷基。更好為甲基或乙基。
      R 2 表示之碳數1至3之直鏈或支鏈烷基可列舉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較好為甲基或乙基。
      本發明之四級銨鹽可列舉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四氟鋁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酯、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甲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異-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異-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異-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異-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異-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甲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正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異-丙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正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異-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第三-丁基-N-異-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等。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酯。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雙(氟磺醯基)亞胺。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
      較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
      更好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
      X - 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時,在常溫(25℃)為液體。又,該等在有機溶劑,尤其是鏈狀碳酸酯之溶解性優越。在低溫(例如0℃)無結晶析出。
      X - 為PF6 - 、AsF6 - 或SbF6 - 時,在常溫(25℃)為固體。又,該等與上述之化合物相比,在有機溶劑、尤其是鏈狀碳酸酯之溶解性優越。
      本發明之四級銨鹽可以種種方法製造。其代表之方法使用下述反應式-1及反應式-2加以說明。
      經由將式(5)表示之烷基吡咯啶(R 1 與上述者相同)與式(6)表示之化合物(R 2 與上述者相同,Y表示氯、溴、碘等)進行反應,製造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接著經由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與式(7)表示之化合物之鹽交換反應,可製造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
      於式(7),M包括氫或鈉、鉀、鋰等鹼金屬原子、鈣、鎂、鋇等鹼土金屬原子,銀等金屬原子。
      作為起始原料使用之式(5)表示之三級胺及式(6)表示之化合物均為公知之物質。
      表(5)表示之三級胺可列舉甲基吡咯啶、乙基吡咯啶、正丙基吡咯啶、異-丙基吡咯啶、正丁基吡咯啶、異-丁基吡咯啶、第三-丁基吡咯啶等。
      表(6)表示之化合物可列舉氯甲基甲醚、溴甲基甲醚、碘甲基甲醚、氯甲基乙醚、溴甲基乙醚、碘甲基乙醚、氯甲基-正丙醚、溴甲基-正丙醚、碘甲基-正丙醚、氯甲基-異-丙醚、溴甲基-異-丙醚、碘甲基-異-丙醚等。
      表(5)表示之三級胺與式(6)表示之化合物之反應在適當之溶劑中進行。
      使用之溶劑只要可將式(5)表示之三級胺及式(6)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對反應無惡影響之溶劑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可廣泛使用公知之溶劑。該等溶劑列舉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族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鹵化烴;甲醇、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級醇;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等酮;二乙基醚、二-異-丙醚等醚;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正己烷、正庚烷等脂肪族烴;環己烷等脂肪族烴等。
      較好為甲苯等芳族烴、氯仿等鹵化烴、丙酮等酮、乙酸甲酯等酯。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該等溶劑較好為無水溶劑(水分在1000ppm以下)。
      式(6)表示之化合物,相對於式(5)表示之三級胺1莫耳,通常使用0.5至5莫耳,較好使用0.9至1.2莫耳。該反應通常於-30至100℃進行,較好於-10至40℃進行。通常進行反應數小時至24小時。
      於上述反應獲得之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與式(7)表示之化合物之反應經由通常之鹽交換反應進行。
      作為原料使用之式(7)表示之化合物為公知之化合物。可列舉例如CF3COOH、CF3COOLi、CF3COONa、CF3COOK、CF3COOAg、HCF3SO3BF3、LiCF3SO3BF3、NaCF3SO3BF3、KCF3SO3BF3、AgCF3SO3BF3、HClBF3、LiClBF3、NaClBF3、KClBF3、AgClBF3、HAlF4、LiAlF4、NaAlF4、KAlF4、AgAlF4、HN(SO2F)2、LiN(SO2F)2、NaN(SO2F)2、KN(SO2F)2、AgN(SO2F)2、HPF6、LiPF6、NaPF6、KPF6、AgPF6、HAsF6、LiAsF6、NaAsF6、KAsF6、AgAsF6、HSbF6、LiSbF6、NaSbF6、KSbF6、AgSbF6等。
      該鹽交換反應在適當之溶劑中進行。使用之溶劑只要可將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及式(7)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對反應無惡影響之溶劑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可廣泛使用公知之溶劑。
      該等溶劑可列舉例如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鹵化烴;甲醇、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級醇;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等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二甲亞碸、二甲基甲醯胺等非質子性極性溶劑。
      較好為甲醇等低級醇類;氯仿等鹵化烴:水。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式(7)表示之化合物,相對於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較好使用0.9至1.2莫耳。該反應通常由於快速進行,例如將兩者溶解於溶劑之溶液於5℃至150℃進行約10分鐘至24小時。
      上述各反應獲得之目的物經由通常之分離方法,例如離心分離、濃縮、洗淨、有機溶劑萃取、層析法、再結晶等慣用之離析及精製方法,可容易地從反應混合物單離、精製。
      鹽交換反應可使用離子交換樹脂進行。離子交換樹脂可列舉例如陰離子交換樹脂。
      鹽交換反應可由先將該樹脂中之陰離子交換為目的之陰離子,將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溶解之溶液通過該樹脂中達成。此處使用之溶劑只要可將式(1a)溶解且對於鹽交換反應無惡影響者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可廣泛使用公知之溶劑。該等溶劑可列舉例如水、醇類等。
      又,不喜歡鹵素混入之用途時,將鹵素鹽中和、進行鹽交換後變換為對應目的之鹽,可削減鹵素之混入。
      中和劑可列舉各種鹼金屬鹽、鹼土金屬鹽、有機鹼金屬鹽、銀鹽等。具體而言可列舉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鋰、碳酸鈣、氫氧化鈉、氫氧化鉀、氫氧化鋰、氫氧化鈣、過氯酸鈉、過氯酸鉀、過氯酸鋰、乙酸鈉、乙酸鉀、硫酸銀、硝酸銀、過氯酸銀等。
      反應形式可以合成上述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之方法進行,接著變換為對應目的之鹽之方法亦適用合成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之方法。
      CF3SO3BF3鹽或ClBF3鹽亦可以下述之反應合成。
      此處,Z表示CF3SO3、Cl,W表示H2O、甲醇、二乙基醚等。又,沒有(W)亦沒關係,使用BF3氣體亦可。R 1 、R 2 與上述者相同。
      本反應可使用適當之溶劑進行。溶劑只要可將式(8)表示之四級銨鹽及式BF3(W)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對反應無惡影響之溶劑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可廣泛使用公知之溶劑。
      該等溶劑可列舉例如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鹵化烴;甲醇、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級醇;丙酮等酮;四氫呋喃、二乙基醚等醚。
      較好為甲醇等低級醇類;氯仿等鹵化烴:水。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BF3(W),相對於式(8)表示之四級銨鹽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較好使用0.9至1.2莫耳。該反應於0℃至150℃進行約1小時至24小時。又,亦可使用BF3氣體進行反應。先將式(8)表示之四級銨以適當之有機溶劑稀釋,再吹入BF3氣體進行反應。又,可不使用溶劑,在乾淨固體或液體直接吹入BF3氣體。吹入BF3氣體之量,相對於式(8)表示之四級銨鹽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較好使用0.9至1.2莫耳。反應溫度為約-30至100℃,進行反應1至24小時。
      AlF4鹽亦可以下述之反應合成。
      此處,Q表示F(HF)n(0≦n≦∞),W表示H2O等,沒有(W)亦沒有關係。R 1 、R 2 與上述者相同。n以0≦n≦20較佳,以0≦n≦10更佳。
      本反應可使用適當之溶劑進行。溶劑只要可將式(10)表示之四級銨鹽及式AlF3(W)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對反應無惡影響之溶劑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可廣泛使用公知之溶劑。
      該等溶劑可列舉例如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鹵化烴;甲醇、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級醇;丙酮等酮;四氫呋喃、二乙基醚等醚。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較好為無溶劑反應。
      AlF3(W),相對於式(10)表示之四級銨鹽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較好使用0.9至1.2莫耳,更好使用1莫耳。該反應於0℃至150℃進行約1小時至24小時。之後W可經減壓蒸餾或在加熱下進行N2冒泡除去,可獲得目的化合物之式(11)。
      將從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製造X表示AlF4之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時之反應條件具體表示。
      將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溶解於過剩量之50至100%氫氟酸,於0至100℃進行加熱處理1至24小時,獲得式(10)。在獲得之式(10)添加既定量之AlF3水合物,於0至100℃進行反應約1至24小時。將獲得之反應溶液於50至150℃將過剩量之氫氟酸除去,可獲得目的物之式(11)。
      又,將從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製造X表示N(SO2F)2之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時之反應條件具體表示。
      將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溶解於水,在該溶液添加既定量之雙氟硫醯亞胺酸或雙氟硫醯亞胺酸之鹼金屬鹽(雙氟硫醯亞胺之鋰鹽、鈉鹽、鉀鹽等),於0至25℃放置30分鐘。將生成之目的物用適當溶劑(例如二氯甲烷、氯仿、乙酸乙酯等)萃取,萃取液用水洗淨後經由減壓濃縮、乾燥,可獲得目的物之式(11)。
      雙氟硫醯亞胺酸為公知之化合物,根據例如ROLF APPEL und GERHARD EISENHAUER,Chemische Berichte (1962),95,246-248等揭示之方法合成。
      又,雙氟硫醯亞胺酸之鹼金屬鹽可根據公知之方法合成。該等方法揭示於例如P L DHINGRA,R L SINGHAL AND RAJENDAR D VERMA,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1985),24A,472-475等。
      將從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製造X表示PF6之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時之反應條件具體表示。
      將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溶解於二氯甲烷,在該溶液添加既定量之六氟磷酸鈉水溶液,於5℃至150℃進行反應約30分鐘。萃取經由反應生成之有機層,反覆操作以水洗淨。經由將萃取層減壓濃縮、乾燥,可將目的化合物單離。
      經由將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R 2 與上述者相同)與式(13)表示之化合物(R 1 及Y與上述者相同)進行反應,製造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接著將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與式(7)表示之化合物(M及X與上述者相同)經由鹽交換反應,可製造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
      於式(7),M包括氫或鈉、鉀、鋰等鹼金屬原子、鈣、鎂、鋇等鹼土金屬原子、銀等金屬原子。
      作為起始原料使用之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及式(13)表示之化合物均為公知之物質。
      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根據公知之方法合成。該等方法揭示於例如C.M.McLeod und G.M.Robinson,J.Chem.Soc.119,1470(1921)、G.M.Robinson und R.Robinson,J.Chem.Soc.123,532(1923)、Stewert,T.D;Bradly,W.E.J.Am.Chem.Soc.1932,54,4172-4183等。
      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通常在原料使用吡咯唍、甲醛、仲甲醛、醇及碳酸鹼合成。
      該等原料,相對於吡咯啶1莫耳,使用10至38重量%甲醛水溶液或仲甲醛0.5至3.0莫耳,較好使用0.6至1.5莫耳,醇使用0.5至3.0莫耳,較好使用2.0至3.0莫耳,碳酸鹼使用0.2至3.0莫耳,較好使用0.4至1.0莫耳。
      反應溫度在使用甲醛水溶液時以-5至25℃較適當,使用仲甲醛時以60至100℃較適當。反應進行約數小時至24小時。
      表(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經由慣用之單離方法,例如經由萃取、精餾等,可容易地從反應混合物單離。
      式(13)表示之化合物可列舉氯甲烷、溴甲烷、碘甲烷、氯乙烷、碘乙烷、溴乙烷、氯正丙烷、溴正丙烷、碘正丙烷、氯異-丙烷、溴異-丙烷、碘異-丙烷、氯正丁烷、溴正丁烷、碘正丁烷、氯異-丁烷、溴異-丁烷、碘異-丁烷、氯第三-丁烷、溴第三-丁烷、碘第三-丁烷等。
      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與式(13)表示之化合物之反應在適當之溶劑中進行。
      使用之溶劑只要可將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及式(13)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對反應無惡影響之溶劑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可廣泛使用公知之溶劑。該等溶劑可列舉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族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鹵化烴;甲醇、乙醇、異-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級醇;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等酮;二乙基醚、二-異-丙醚等醚;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正己烷、正庚烷等脂肪族烴;環己烷等脂肪族烴等。
      較好為丙酮等酮、甲苯等芳族烴、氯仿等鹵化烴。該等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該等溶劑較好為無水溶劑(水分在1000ppm以下)。
      式(13)表示之化合物,相對於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1莫耳,通常使用0.5至5莫耳,較好使用0.9至1.2莫耳。該反應通常於0至150℃進行。通常進行反應約24小時至72小時。將低沸點之鹵化烷基四級化時,以使用高壓鍋較佳。
      於上述反應獲得之式(1a)表示之四級銨鹽與式(7)表示之化合物之反應經由通常之鹽交換反應進行。該詳細之反應與上述反應式-1相同。
      上述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之含水量以在100ppm以下較佳。更好在50ppm以下,最好在30ppm以下,又以在10ppm以下最佳。
      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中,在常溫為液狀之常溫溶融鹽,該鹽可適當作為電解液使用。此時,可單獨使用1種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經由混合在適當溶劑中,可適當作為電解液使用。此時,可單獨使用1種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有機溶劑可列舉環狀碳酸酯、鏈狀碳酸酯、磷酸酯、環狀醚、鏈狀醚、內酯化合物、鏈狀酯、腈化合物、醯胺化合物、碸化合物等。該等有機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2種以上混合使用。
      具體而言,可列舉例如以下之化合物,但不只限於該等化合物。
      環狀碳酸酯列舉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丁酯等,較好為碳酸伸丙酯。
      鏈狀碳酸酯列舉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碳酸甲酯-正丙酯、硫酸甲酯-異-丙酯、碳酸正丁酯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酯-正丙酯、碳酸乙酯-異-丙酯、碳酸正丁酯乙酯、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異-丙酯、碳酸二-正丁酯等,較好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
      磷酸酯列舉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乙酯二甲酯、磷酸二乙酯甲酯等。
      環狀醚列舉四氫呋喃、2-甲基四氫呋喃等。
      鏈狀醚列舉二甲氧基乙烷等。
      內酯化合物列舉γ-丁內酯等。
      鏈狀酯列舉丙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酸甲酯等。
      腈化合物列舉乙腈等。
      醯胺化合物列舉二甲基甲醯胺等。
      碸化合物列舉環丁碸(sulfolane)、甲基環丁碸等。
      較好為環狀碳酸酯、鏈狀碳酸酯、腈化合物、碸化合物。
      該等溶劑可為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
      混合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環狀碳酸酯與鏈狀碳酸酯、鏈狀碳酸碳酸酯類、環丁碸類。
      環狀碳酸酯與鏈狀碳酸酯可列舉例如碳酸伸乙酯與碳酸二甲酯、碳酸伸乙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伸乙酯與碳酸二乙酯、碳酸伸丙酯與碳酸二甲酯、碳酸伸丙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伸丙酯與碳酸二乙酯等。
      鏈狀碳酸碳酸酯類可列舉例如碳酸二甲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等。
      環丁碸化合物類可列舉例如環丁碸與甲基環丁碸等。
      較好可列舉碳酸伸乙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伸丙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二甲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等。
      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經由混合於作為有機溶劑之鏈狀碳酸酯,特別適合作為電解液使用。此時,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鏈狀碳酸酯列舉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碳酸甲酯-正丙酯、碳酸甲酯-異-丙酯、碳酸正丁酯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酯-正丙酯、碳酸乙酯-異-丙酯、碳酸正丁酯乙酯、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異-丙酯、碳酸二-正丁酯等,較好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
      該等溶劑可為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
      混合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碳酸二甲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等。
      將由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組成之電解質與上述有機溶劑混合使用時,電解質濃度較好在0.1M以上,更好在0.5M以上,最好在1M以上。
      將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或該鹽溶解於上述有機溶劑之溶液,可作為電化學裝置用電解液使用。
      電化學裝置可列舉例如雙電荷層電容器、二次電池等。本發明之電解質或電解液,可使用與公知之雙電荷層電容器及二次電池使用之相同之電解質或電解液。
      將包括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之電解質與上述有機溶劑混合,作為電化學裝置用電解液使用時,電解質濃度在0.1M以上,更好在0.5M以上,最好在1M以上。電解質濃度未滿0.1M時有導電性變低、電化學裝置之性能降低之慮。電解質濃度之上限,對於在常溫為液體之四級銨鹽為與有機溶劑分離之濃度,與有機溶劑未分離時為100%。又,在常溫為固體之四級銨鹽,該鹽在有機溶劑為飽和之濃度為上限。
      使用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可調整電化學裝置用電解液。本發明獲得之電解液將電能量經由物理性作用或化學性作用,可使用於可蓄電之電化學裝置,例如可適當使用於電雙層電容器及二次電池。
      以下對於使用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之電雙層電容器用電解液之調製方法加以說明。
      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為液體時,可將其本身作為電解液使用或將該鹽與適當之有機溶劑混合使用。調製電雙層電容器用電解液由於水分對於電雙層電容器之性能有惡影響,以在大氣不混入之環境,例如在氬氣、氮氣等惰性環境之手套箱內調製較佳。可用露點(dew point)計管理作業環境之水分。以將作業環境設定為露點在-60℃以下較佳。露點超過-60℃時,作業時間若變長,則電解液會吸收環境中之水分,電解液中之水分會上昇而不佳。電解液中之水分可用卡爾-費歇水分計測定。
      將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溶解於有機溶劑之溶液作為電化學裝置用電解液使用時,如上所述,從電解液之導電性觀點而言,電解質濃度較好在0.1M以上,更好在0.5M以上,最好在1M以上。電解質濃度之上限只要電解質不會析出及分離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
      有機溶劑可使用上述之種種溶劑,由於根據溶劑之種類,其電容率、黏性、融點等物性不同,以對應所使用有機溶劑之種類及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之種類,決定該等之混合組成較佳。
      例如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及碳酸乙酯甲組成之電解質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醯基三氟硼酸鹽之組成較好為50至90重量%,更好為50至80重量%。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及碳酸乙酯甲酯組成之電解液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鹽之組成較好為70至90重量%,更好為70至80重量%。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及碳酸乙酯甲酯組成之電解液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鋁酸鹽之組成較好為50至90重量%,更好為50至80重量%。
      例如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及碳酸二甲酯組成之電解液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之組成較好為10至90重量%,更好為20至80重量%,最好為45至85重量%。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及碳酸乙酯甲酯組成之電解液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鹽之組成較好為40至90重量%,更好為40至80重量%,最好為40至60重量%。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及碳酸乙酯甲酯組成之電解液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鹽之組成較好為30至90重量%,更好為40至80重量%,最好為40至60重量%。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及碳酸乙酯甲酯組成之電解液時,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銻酸鹽之組成較好為30至90重量%,更好為40至80重量%。
      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可使用於二次電池電解液,尤其是鋰二次電池用電解液。與調製電雙層電容器用電解液時相同,由於水分對於鋰二次電池特性有惡影響,進行調製作業之作業環境以經露點管理之手套箱內較佳。
      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本身為液體時,經由將鋰鹽溶解於四級銨鹽,可獲得電解液。又,將本發明式(1)表示之四級銨鹽與適當之有機溶劑混合,經由將鋰鹽溶解於該混合物,可獲得電解液。
      鋰鹽可使用6氟化磷酸鋰、硼氟化鋰、過氯酸鋰、三氟甲磺酸鋰、硫醯亞胺鋰、硫醯甲基鋰等種種鋰鹽。其種類只要不會析出鋰鹽即可,並無特別之限制。
      鋰鹽濃度通常為0.1至2.0莫耳,較好為0.15至1.5莫耳,更好為0.2至1.2莫耳,最好為0.3至1.0。鋰鹽濃度未滿0.1莫耳時,充放電率大時在電極附近產生鋰離子之枯渴,有充放電特性降低之慮。又,鋰離子濃度若超過2.0莫耳,則電解液之黏度變高,有導電性變低之慮。
      於本發明,以在形成鋰鹽之陰離子中含有BF4 - 較佳。理由雖然不清楚,認為或許是在含有四氟硼酸鹽時在作為正極集電體使用之鋁表面形成鈍化膜(passive film),可抑制鋁的溶出之故。BF4 - 含量之離子數以調整為電解液中全陰離子數0.5%以上較佳,又以調製在0.8%以上更佳。上限濃度為BF4 - 含有離子數在電解液中總陰離子數之100%。
      四級銨鹽經由在適當有機溶劑中混合,可作為適當之電解液使用。此時,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有機溶劑可列舉與上述者相同之環狀碳酸酯、鏈狀碳酸酯、磷酸酯、環狀醚、鏈狀醚、內酯化合物、鏈狀酯、腈化合物、醯胺化合物、碸化合物等。該等有機溶劑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電解液經由混合於作為有機溶劑之鏈狀碳酸酯,特別適合使用。此時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鏈狀碳酸酯列舉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碳酸甲酯-正丙酯、碳酸甲酯-異-丙酯、碳酸正丁酯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酯-正丙酯、碳酸乙酯-異-丙酯、碳酸正丁酯乙酯、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異-丙酯、碳酸二-正丁酯等,較好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
      該等溶劑可為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
      混合有機溶劑可列舉例如碳酸二甲酯與碳酸乙酯甲酯等。
      本發明使用之電解液以含有特定之有機添加劑者較佳。
      特定之有機添加劑可列舉例如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乙烯酯、碳酸伸丁酯、三硫代碳酸伸乙酯、三硫代碳酸伸乙烯酯、亞硫酸伸乙酯等。其中以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乙烯酯較佳。該等有機添加物可單獨使用1種或將2種以上混合使用。
      經由含有上述特定之有機添加劑,在鋰二次電池負極表面形成己知之作為SEI(固體電解質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之鋰離子選擇性透過膜,可抑制形成四級銨鹽之銨陽離子之分解及在負極材料之插入,其結果在鋰二次電池可賦予安定之充放電特性。
      上述特定之有機添加劑包括合併具有稀釋劑機能之物質。
      該等特定有機添加劑之含量,相對於全電解液重量,該有機添加劑之比率較好為1至40重量%,更好為1至30重量%,最好為1至20重量%,又以1至10重量%最佳。特定有機添加劑之含量未滿1重量%時,在負極表面不能形成充分之薄膜,有不能抑制形成四級銨鹽之銨陽離子之分解及在負極材料之侵入之慮。
      使用上述獲得之本發明之電解液可製作適當之電雙層電容器。該電雙層電容器之一例可列舉例如第1圖所示者。電雙層電容器之形狀不只限於如第1圖之硬幣型,亦可為在罐體中將電極層壓、收納形成之層壓型,捲回收納之捲回型或填裝在鋁酸鹽中形成之壓層型。以下以一例對於硬幣型電雙層電容器之構造加以說明。
      第1圖表示硬幣型電雙層電容器剖面圖。電極1、2藉由分離件3以對向配置,收納於容器體4、5。電極由活性碳等碳材料組成之分極性電極部分及集電體部分組成。容器體4、5只要不會被電解液腐蝕即可,例如由不銹鋼、鋁等組成。容器體4、5經由絶緣性之墊片(gasket)件6,對於電為絶緣,同時將金屬製罐體內部密封,使水分或空氣不會從罐體外部浸入。電極1之集電體及容器體4、電極2之集電體及金屬製之間隔件7,分別經由金屬製彈簧件8之存在,以適度之壓力接觸,確保電之接觸。為了提高導電性,可使用集電體用碳漿等導電性漿黏著。
      分極性電極材料以比表面積大、導電性高之材料較佳,又在使用之施加電壓範圍內,對於電解液必需為電化學安定。該等材料可列舉例如碳材料、金屬氧化物材料、導電性高分子材料等。若考慮到成本,分極性電極材料以碳材料較佳。
      碳材料以活性碳材料較佳,具體而言可列舉鋸屑活性碳、椰子渣活性碳、瀝青.焦碳系活性碳、苯酚樹脂系活性碳、聚丙烯腈系活性碳、纖維系活性碳等。
      金屬氧化物系材料可列舉例如氧化釕、氧化錳、氧化鈷等。
      導電性高分子材料可列舉例如聚苯胺膜、聚吡咯膜、聚噻吩膜、聚(3,4-伸乙二氧噻吩)膜等。
      電極可由將上述分極性電極材料與黏著劑共同加壓成型獲得,或由將上述分極性電極材料與黏著劑共同混合於吡咯烷酮等有機溶劑中,將作成之漿狀物塗抹於鋁箔等集電體後乾燥獲得。
      分離件以電子絶緣性高,在電解液之濕潤性優越之離子透過性高者較佳,又,在施加電壓範圍必需在電化學為安定。分離件之材質並無特別之限制,可適當使用由人造絲或馬尼拉麻等形成之抄紙;聚烯烴系多孔質薄膜;聚乙烯不織布;聚丙烯不織布等。
      使用上述獲得之本發明電解液,可適當作成鋰二次電池。本發明鋰二次電池之形態可列舉硬幣型、圓筒型、角型、層壓製品等。本發明鋰二次電池之一例可列舉例如第2圖所示之硬幣型電池形態。以下根據第2圖對鋰二次電池加以說明。
      在以正極罐14及負極罐15形成之內部空間收納從正極罐14側以正極11、分離件13、負極12、間隔件17之順序進行層壓之層壓體。負極罐15與間隔件17之間藉由彈簧件18將正極11與負極12適度壓黏固定。電解液含浸於正極11、分離件13及負極12之間。在正極罐14與負極罐15之間以藉由墊片16之狀態將正極罐14及負極罐15經由鎖緊,將二者結合,將上述層壓體作成密閉狀態。
      正極活物質可列舉例如LiCoO2、LiNiO2、LiNi1-xCoxO2、LiNi1-y-zCoyMn2O2、LiNi0.5Mn0.5O2、LiMnO2、LiMn2O4、LiNi0.5Mn1.5O4等鋰與過渡金屬之複合氧化物;TiO2、V2O5等氧化物;TiS2、FeS等硫化物等。從電池容量.能量密度之觀點而言,以鋰與過渡金屬之複合氧化物較佳。
      上述中,1>x>0、1>y>0、1>z>0、y+z
    • 本发明系有关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 (式中,R 1 表示碳数1至4之直链或支链烷基,R 2 表示碳数1至3之直链或支链烷基。X - 表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PF6 - 、AsF6 - 或SbF6 - )。 Provided a quaternary ammonium salt represented by formula (1) (wherein, R 1 represents a linear or branch alkyl having a carbon number of 1 to 4, R 2 represents a linear or branch alkyl having a carbon number of 1 to 3, X represents CF3CO2 - , CF3SO3BF3 - , ClBF3 - , AlF4 - , CF3BF3 - , C2F5BF3 - , N(SO2F)2 - , PF6 - , AsF6 - , or SbF6 - .) 【创作特点】 [发明之揭示] 本发明系为以下之发明。 1.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 (式中,R 1 表示碳数1至4之直链或支链烷基,R 2 表示碳数1至3之直链或支链烷基。X - 表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PF6 - 、AsF6 - 或SbF6 - )。 2.式(2)表示之四级铵盐 (式中,X - 与上述者相同。Me表示甲基)。 3.以由含有至少一种式(1)及式(2)表示之四级铵盐及有机溶剂组成为特征之组成物本发明系关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或含有该四级铵盐之电解液。 (式中,R 1 表示碳数1至4之直链或支链烷基,R 2 表示碳数1至3之直链或支链烷基。X - 表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PF6 - 、AsF6 - 或SbF6 - )。 R 1 表示之碳数1至4之直链或支链烷基可枚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第二-丁基、第三-丁基。较好为碳数1至3之直链或支链状烷基。更好为甲基或乙基。 R 2 表示之碳数1至3之直链或支链烷基可枚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较好为甲基或乙基。 本发明之四级铵盐可枚举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四氟铝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酯、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甲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甲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正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异-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第三-丁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正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异-丙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正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异-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第三-丁基-N-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甲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正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异-丙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正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异-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第三-丁基-N-正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甲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正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异-丙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正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异-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第三-丁基-N-异-丙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等。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酯。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乙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基三氟硼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五氟乙基三氟硼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双(氟磺酰基)亚胺。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 较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基-N-甲氧基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乙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 更好为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N-乙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 X - 为CF3CO2 - 、CF3SO3BF3 - 、ClBF3 - 、AlF4 - 、CF3BF3 - 、C2F5BF3 - 、N(SO2F)2 - 时,在常温(25℃)为液体。又,该等在有机溶剂,尤其是链状碳酸酯之溶解性优越。在低温(例如0℃)无结晶析出。 X - 为PF6 - 、AsF6 - 或SbF6 - 时,在常温(25℃)为固体。又,该等与上述之化合物相比,在有机溶剂、尤其是链状碳酸酯之溶解性优越。 本发明之四级铵盐可以种种方法制造。其代表之方法使用下述反应式-1及反应式-2加以说明。 经由将式(5)表示之烷基吡咯啶(R 1 与上述者相同)与式(6)表示之化合物(R 2 与上述者相同,Y表示氯、溴、碘等)进行反应,制造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接着经由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与式(7)表示之化合物之盐交换反应,可制造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 于式(7),M包括氢或钠、钾、锂等碱金属原子、钙、镁、钡等碱土金属原子,银等金属原子。 作为起始原料使用之式(5)表示之三级胺及式(6)表示之化合物均为公知之物质。 表(5)表示之三级胺可枚举甲基吡咯啶、乙基吡咯啶、正丙基吡咯啶、异-丙基吡咯啶、正丁基吡咯啶、异-丁基吡咯啶、第三-丁基吡咯啶等。 表(6)表示之化合物可枚举氯甲基甲醚、溴甲基甲醚、碘甲基甲醚、氯甲基乙醚、溴甲基乙醚、碘甲基乙醚、氯甲基-正丙醚、溴甲基-正丙醚、碘甲基-正丙醚、氯甲基-异-丙醚、溴甲基-异-丙醚、碘甲基-异-丙醚等。 表(5)表示之三级胺与式(6)表示之化合物之反应在适当之溶剂中进行。 使用之溶剂只要可将式(5)表示之三级胺及式(6)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对反应无恶影响之溶剂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可广泛使用公知之溶剂。该等溶剂枚举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族烃;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级醇;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等酮;二乙基醚、二-异-丙醚等醚;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正己烷、正庚烷等脂肪族烃;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等。 较好为甲苯等芳族烃、氯仿等卤化烃、丙酮等酮、乙酸甲酯等酯。该等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该等溶剂较好为无水溶剂(水分在1000ppm以下)。 式(6)表示之化合物,相对于式(5)表示之三级胺1莫耳,通常使用0.5至5莫耳,较好使用0.9至1.2莫耳。该反应通常于-30至100℃进行,较好于-10至40℃进行。通常进行反应数小时至24小时。 于上述反应获得之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与式(7)表示之化合物之反应经由通常之盐交换反应进行。 作为原料使用之式(7)表示之化合物为公知之化合物。可枚举例如CF3COOH、CF3COOLi、CF3COONa、CF3COOK、CF3COOAg、HCF3SO3BF3、LiCF3SO3BF3、NaCF3SO3BF3、KCF3SO3BF3、AgCF3SO3BF3、HClBF3、LiClBF3、NaClBF3、KClBF3、AgClBF3、HAlF4、LiAlF4、NaAlF4、KAlF4、AgAlF4、HN(SO2F)2、LiN(SO2F)2、NaN(SO2F)2、KN(SO2F)2、AgN(SO2F)2、HPF6、LiPF6、NaPF6、KPF6、AgPF6、HAsF6、LiAsF6、NaAsF6、KAsF6、AgAsF6、HSbF6、LiSbF6、NaSbF6、KSbF6、AgSbF6等。 该盐交换反应在适当之溶剂中进行。使用之溶剂只要可将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及式(7)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对反应无恶影响之溶剂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可广泛使用公知之溶剂。 该等溶剂可枚举例如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级醇;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等酮;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二甲亚砜、二甲基甲酰胺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较好为甲醇等低级醇类;氯仿等卤化烃:水。该等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式(7)表示之化合物,相对于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较好使用0.9至1.2莫耳。该反应通常由于快速进行,例如将两者溶解于溶剂之溶液于5℃至150℃进行约10分钟至24小时。 上述各反应获得之目的物经由通常之分离方法,例如离心分离、浓缩、洗净、有机溶剂萃取、层析法、再结晶等习用之离析及精制方法,可容易地从反应混合物单离、精制。 盐交换反应可使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离子交换树脂可枚举例如阴离子交换树脂。 盐交换反应可由先将该树脂中之阴离子交换为目的之阴离子,将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溶解之溶液通过该树脂中达成。此处使用之溶剂只要可将式(1a)溶解且对于盐交换反应无恶影响者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可广泛使用公知之溶剂。该等溶剂可枚举例如水、醇类等。 又,不喜欢卤素混入之用途时,将卤素盐中和、进行盐交换后变换为对应目的之盐,可削减卤素之混入。 中和剂可枚举各种碱金属盐、碱土金属盐、有机碱金属盐、银盐等。具体而言可枚举碳酸钠、碳酸钾、碳酸锂、碳酸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氢氧化钙、过氯酸钠、过氯酸钾、过氯酸锂、乙酸钠、乙酸钾、硫酸银、硝酸银、过氯酸银等。 反应形式可以合成上述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之方法进行,接着变换为对应目的之盐之方法亦适用合成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之方法。 CF3SO3BF3盐或ClBF3盐亦可以下述之反应合成。 此处,Z表示CF3SO3、Cl,W表示H2O、甲醇、二乙基醚等。又,没有(W)亦没关系,使用BF3气体亦可。R 1 、R 2 与上述者相同。 本反应可使用适当之溶剂进行。溶剂只要可将式(8)表示之四级铵盐及式BF3(W)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对反应无恶影响之溶剂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可广泛使用公知之溶剂。 该等溶剂可枚举例如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级醇;丙酮等酮;四氢呋喃、二乙基醚等醚。 较好为甲醇等低级醇类;氯仿等卤化烃:水。该等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BF3(W),相对于式(8)表示之四级铵盐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较好使用0.9至1.2莫耳。该反应于0℃至150℃进行约1小时至24小时。又,亦可使用BF3气体进行反应。先将式(8)表示之四级铵以适当之有机溶剂稀释,再吹入BF3气体进行反应。又,可不使用溶剂,在干净固体或液体直接吹入BF3气体。吹入BF3气体之量,相对于式(8)表示之四级铵盐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较好使用0.9至1.2莫耳。反应温度为约-30至100℃,进行反应1至24小时。 AlF4盐亦可以下述之反应合成。 此处,Q表示F(HF)n(0≦n≦∞),W表示H2O等,没有(W)亦没有关系。R 1 、R 2 与上述者相同。n以0≦n≦20较佳,以0≦n≦10更佳。 本反应可使用适当之溶剂进行。溶剂只要可将式(10)表示之四级铵盐及式AlF3(W)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对反应无恶影响之溶剂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可广泛使用公知之溶剂。 该等溶剂可枚举例如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级醇;丙酮等酮;四氢呋喃、二乙基醚等醚。该等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较好为无溶剂反应。 AlF3(W),相对于式(10)表示之四级铵盐1莫耳,通常使用0.3至5莫耳,较好使用0.9至1.2莫耳,更好使用1莫耳。该反应于0℃至150℃进行约1小时至24小时。之后W可经减压蒸馏或在加热下进行N2冒泡除去,可获得目的化合物之式(11)。 将从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制造X表示AlF4之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时之反应条件具体表示。 将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溶解于过剩量之50至100%氢氟酸,于0至100℃进行加热处理1至24小时,获得式(10)。在获得之式(10)添加既定量之AlF3水合物,于0至100℃进行反应约1至24小时。将获得之反应溶液于50至150℃将过剩量之氢氟酸除去,可获得目的物之式(11)。 又,将从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制造X表示N(SO2F)2之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时之反应条件具体表示。 将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溶解于水,在该溶液添加既定量之双氟硫酰亚胺酸或双氟硫酰亚胺酸之碱金属盐(双氟硫酰亚胺之锂盐、钠盐、钾盐等),于0至25℃放置30分钟。将生成之目的物用适当溶剂(例如二氯甲烷、氯仿、乙酸乙酯等)萃取,萃取液用水洗净后经由减压浓缩、干燥,可获得目的物之式(11)。 双氟硫酰亚胺酸为公知之化合物,根据例如ROLF APPEL und GERHARD EISENHAUER,Chemische Berichte (1962),95,246-248等揭示之方法合成。 又,双氟硫酰亚胺酸之碱金属盐可根据公知之方法合成。该等方法揭示于例如P L DHINGRA,R L SINGHAL AND RAJENDAR D VERMA,Indian Journal of Chemistry(1985),24A,472-475等。 将从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制造X表示PF6之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时之反应条件具体表示。 将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溶解于二氯甲烷,在该溶液添加既定量之六氟磷酸钠水溶液,于5℃至150℃进行反应约30分钟。萃取经由反应生成之有机层,反复操作以水洗净。经由将萃取层减压浓缩、干燥,可将目的化合物单离。 经由将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R 2 与上述者相同)与式(13)表示之化合物(R 1 及Y与上述者相同)进行反应,制造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接着将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与式(7)表示之化合物(M及X与上述者相同)经由盐交换反应,可制造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 于式(7),M包括氢或钠、钾、锂等碱金属原子、钙、镁、钡等碱土金属原子、银等金属原子。 作为起始原料使用之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及式(13)表示之化合物均为公知之物质。 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根据公知之方法合成。该等方法揭示于例如C.M.McLeod und G.M.Robinson,J.Chem.Soc.119,1470(1921)、G.M.Robinson und R.Robinson,J.Chem.Soc.123,532(1923)、Stewert,T.D;Bradly,W.E.J.Am.Chem.Soc.1932,54,4172-4183等。 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通常在原料使用吡咯唍、甲醛、仲甲醛、醇及碳酸碱合成。 该等原料,相对于吡咯啶1莫耳,使用10至38重量%甲醛水溶液或仲甲醛0.5至3.0莫耳,较好使用0.6至1.5莫耳,醇使用0.5至3.0莫耳,较好使用2.0至3.0莫耳,碳酸碱使用0.2至3.0莫耳,较好使用0.4至1.0莫耳。 反应温度在使用甲醛水溶液时以-5至25℃较适当,使用仲甲醛时以60至100℃较适当。反应进行约数小时至24小时。 表(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经由习用之单离方法,例如经由萃取、精馏等,可容易地从反应混合物单离。 式(13)表示之化合物可枚举氯甲烷、溴甲烷、碘甲烷、氯乙烷、碘乙烷、溴乙烷、氯正丙烷、溴正丙烷、碘正丙烷、氯异-丙烷、溴异-丙烷、碘异-丙烷、氯正丁烷、溴正丁烷、碘正丁烷、氯异-丁烷、溴异-丁烷、碘异-丁烷、氯第三-丁烷、溴第三-丁烷、碘第三-丁烷等。 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与式(13)表示之化合物之反应在适当之溶剂中进行。 使用之溶剂只要可将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及式(13)表示之化合物溶解,对反应无恶影响之溶剂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可广泛使用公知之溶剂。该等溶剂可枚举例如苯、甲苯、二甲苯等芳族烃;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卤化烃;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第三-丁醇等低级醇;丙酮、甲基乙基甲酮等酮;二乙基醚、二-异-丙醚等醚;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酯;正己烷、正庚烷等脂肪族烃;环己烷等脂肪族烃等。 较好为丙酮等酮、甲苯等芳族烃、氯仿等卤化烃。该等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该等溶剂较好为无水溶剂(水分在1000ppm以下)。 式(13)表示之化合物,相对于式(12)表示之烷氧基吡咯啶1莫耳,通常使用0.5至5莫耳,较好使用0.9至1.2莫耳。该反应通常于0至150℃进行。通常进行反应约24小时至72小时。将低沸点之卤化烷基四级化时,以使用高压锅较佳。 于上述反应获得之式(1a)表示之四级铵盐与式(7)表示之化合物之反应经由通常之盐交换反应进行。该详细之反应与上述反应式-1相同。 上述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之含水量以在100ppm以下较佳。更好在50ppm以下,最好在30ppm以下,又以在10ppm以下最佳。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中,在常温为液状之常温溶融盐,该盐可适当作为电解液使用。此时,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经由混合在适当溶剂中,可适当作为电解液使用。此时,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 有机溶剂可枚举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磷酸酯、环状醚、链状醚、内酯化合物、链状酯、腈化合物、酰胺化合物、砜化合物等。该等有机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2种以上混合使用。 具体而言,可枚举例如以下之化合物,但不只限于该等化合物。 环状碳酸酯枚举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丙酯、碳酸伸丁酯等,较好为碳酸伸丙酯。 链状碳酸酯枚举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碳酸甲酯-正丙酯、硫酸甲酯-异-丙酯、碳酸正丁酯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酯-正丙酯、碳酸乙酯-异-丙酯、碳酸正丁酯乙酯、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异-丙酯、碳酸二-正丁酯等,较好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 磷酸酯枚举磷酸三甲酯、磷酸三乙酯、磷酸乙酯二甲酯、磷酸二乙酯甲酯等。 环状醚枚举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等。 链状醚枚举二甲氧基乙烷等。 内酯化合物枚举γ-丁内酯等。 链状酯枚举丙酸甲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甲酸甲酯等。 腈化合物枚举乙腈等。 酰胺化合物枚举二甲基甲酰胺等。 砜化合物枚举环丁砜(sulfolane)、甲基环丁砜等。 较好为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腈化合物、砜化合物。 该等溶剂可为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 混合有机溶剂可枚举例如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链状碳酸碳酸酯类、环丁砜类。 环状碳酸酯与链状碳酸酯可枚举例如碳酸伸乙酯与碳酸二甲酯、碳酸伸乙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伸乙酯与碳酸二乙酯、碳酸伸丙酯与碳酸二甲酯、碳酸伸丙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伸丙酯与碳酸二乙酯等。 链状碳酸碳酸酯类可枚举例如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等。 环丁砜化合物类可枚举例如环丁砜与甲基环丁砜等。 较好可枚举碳酸伸乙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伸丙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等。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经由混合于作为有机溶剂之链状碳酸酯,特别适合作为电解液使用。此时,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链状碳酸酯枚举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碳酸甲酯-正丙酯、碳酸甲酯-异-丙酯、碳酸正丁酯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酯-正丙酯、碳酸乙酯-异-丙酯、碳酸正丁酯乙酯、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异-丙酯、碳酸二-正丁酯等,较好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 该等溶剂可为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 混合有机溶剂可枚举例如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等。 将由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组成之电解质与上述有机溶剂混合使用时,电解质浓度较好在0.1M以上,更好在0.5M以上,最好在1M以上。 将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或该盐溶解于上述有机溶剂之溶液,可作为电化学设备用电解液使用。 电化学设备可枚举例如双电荷层电容器、二次电池等。本发明之电解质或电解液,可使用与公知之双电荷层电容器及二次电池使用之相同之电解质或电解液。 将包括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之电解质与上述有机溶剂混合,作为电化学设备用电解液使用时,电解质浓度在0.1M以上,更好在0.5M以上,最好在1M以上。电解质浓度未满0.1M时有导电性变低、电化学设备之性能降低之虑。电解质浓度之上限,对于在常温为液体之四级铵盐为与有机溶剂分离之浓度,与有机溶剂未分离时为100%。又,在常温为固体之四级铵盐,该盐在有机溶剂为饱和之浓度为上限。 使用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可调整电化学设备用电解液。本发明获得之电解液将电能量经由物理性作用或化学性作用,可使用于可蓄电之电化学设备,例如可适当使用于电双层电容器及二次电池。 以下对于使用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之电双层电容器用电解液之调制方法加以说明。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为液体时,可将其本身作为电解液使用或将该盐与适当之有机溶剂混合使用。调制电双层电容器用电解液由于水分对于电双层电容器之性能有恶影响,以在大气不混入之环境,例如在氩气、氮气等惰性环境之手套箱内调制较佳。可用露点(dew point)计管理作业环境之水分。以将作业环境设置为露点在-60℃以下较佳。露点超过-60℃时,作业时间若变长,则电解液会吸收环境中之水分,电解液中之水分会上升而不佳。电解液中之水分可用卡尔-费歇水分计测定。 将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溶解于有机溶剂之溶液作为电化学设备用电解液使用时,如上所述,从电解液之导电性观点而言,电解质浓度较好在0.1M以上,更好在0.5M以上,最好在1M以上。电解质浓度之上限只要电解质不会析出及分离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 有机溶剂可使用上述之种种溶剂,由于根据溶剂之种类,其电容率、黏性、融点等物性不同,以对应所使用有机溶剂之种类及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之种类,决定该等之混合组成较佳。 例如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及碳酸乙酯甲组成之电解质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三氟甲磺酰基三氟硼酸盐之组成较好为50至90重量%,更好为50至80重量%。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及碳酸乙酯甲酯组成之电解液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氯三氟硼酸盐之组成较好为70至90重量%,更好为70至80重量%。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及碳酸乙酯甲酯组成之电解液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四氟铝酸盐之组成较好为50至90重量%,更好为50至80重量%。 例如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及碳酸二甲酯组成之电解液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之组成较好为10至90重量%,更好为20至80重量%,最好为45至85重量%。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及碳酸乙酯甲酯组成之电解液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磷酸盐之组成较好为40至90重量%,更好为40至80重量%,最好为40至60重量%。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及碳酸乙酯甲酯组成之电解液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砷酸盐之组成较好为30至90重量%,更好为40至80重量%,最好为40至60重量%。为由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及碳酸乙酯甲酯组成之电解液时,N-甲氧基甲基-N-甲基吡咯啶鎓六氟锑酸盐之组成较好为30至90重量%,更好为40至80重量%。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可使用于二次电池电解液,尤其是锂二次电池用电解液。与调制电双层电容器用电解液时相同,由于水分对于锂二次电池特性有恶影响,进行调制作业之作业环境以经露点管理之手套箱内较佳。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本身为液体时,经由将锂盐溶解于四级铵盐,可获得电解液。又,将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与适当之有机溶剂混合,经由将锂盐溶解于该混合物,可获得电解液。 锂盐可使用6氟化磷酸锂、硼氟化锂、过氯酸锂、三氟甲磺酸锂、硫酰亚胺锂、硫酰甲基锂等种种锂盐。其种类只要不会析出锂盐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 锂盐浓度通常为0.1至2.0莫耳,较好为0.15至1.5莫耳,更好为0.2至1.2莫耳,最好为0.3至1.0。锂盐浓度未满0.1莫耳时,充放电率大时在电极附近产生锂离子之枯渴,有充放电特性降低之虑。又,锂离子浓度若超过2.0莫耳,则电解液之黏度变高,有导电性变低之虑。 于本发明,以在形成锂盐之阴离子中含有BF4 - 较佳。理由虽然不清楚,认为或许是在含有四氟硼酸盐时在作为正极集电体使用之铝表面形成钝化膜(passive film),可抑制铝的溶出之故。BF4 - 含量之离子数以调整为电解液中全阴离子数0.5%以上较佳,又以调制在0.8%以上更佳。上限浓度为BF4 - 含有离子数在电解液中总阴离子数之100%。 四级铵盐经由在适当有机溶剂中混合,可作为适当之电解液使用。此时,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有机溶剂可枚举与上述者相同之环状碳酸酯、链状碳酸酯、磷酸酯、环状醚、链状醚、内酯化合物、链状酯、腈化合物、酰胺化合物、砜化合物等。该等有机溶剂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电解液经由混合于作为有机溶剂之链状碳酸酯,特别适合使用。此时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链状碳酸酯枚举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碳酸甲酯-正丙酯、碳酸甲酯-异-丙酯、碳酸正丁酯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乙酯-正丙酯、碳酸乙酯-异-丙酯、碳酸正丁酯乙酯、碳酸二-正丙酯、碳酸二-异-丙酯、碳酸二-正丁酯等,较好为碳酸二甲酯、碳酸乙酯甲酯。 该等溶剂可为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 混合有机溶剂可枚举例如碳酸二甲酯与碳酸乙酯甲酯等。 本发明使用之电解液以含有特定之有机添加剂者较佳。 特定之有机添加剂可枚举例如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乙烯酯、碳酸伸丁酯、三硫代碳酸伸乙酯、三硫代碳酸伸乙烯酯、亚硫酸伸乙酯等。其中以碳酸伸乙酯、碳酸伸乙烯酯较佳。该等有机添加物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经由含有上述特定之有机添加剂,在锂二次电池负极表面形成己知之作为SEI(固体电解质界面,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之锂离子选择性透过膜,可抑制形成四级铵盐之铵阳离子之分解及在负极材料之插入,其结果在锂二次电池可赋予安定之充放电特性。 上述特定之有机添加剂包括合并具有稀释剂机能之物质。 该等特定有机添加剂之含量,相对于全电解液重量,该有机添加剂之比率较好为1至40重量%,更好为1至30重量%,最好为1至20重量%,又以1至10重量%最佳。特定有机添加剂之含量未满1重量%时,在负极表面不能形成充分之薄膜,有不能抑制形成四级铵盐之铵阳离子之分解及在负极材料之侵入之虑。 使用上述获得之本发明之电解液可制作适当之电双层电容器。该电双层电容器之一例可枚举例如第1图所示者。电双层电容器之形状不只限于如第1图之硬币型,亦可为在罐体中将电极层压、收纳形成之层压型,卷回收纳之卷回型或填装在铝酸盐中形成之压层型。以下以一例对于硬币型电双层电容器之构造加以说明。 第1图表示硬币型电双层电容器剖面图。电极1、2借由分离件3以对向配置,收纳于容器体4、5。电极由活性碳等碳材料组成之分极性电极部分及集电体部分组成。容器体4、5只要不会被电解液腐蚀即可,例如由不锈钢、铝等组成。容器体4、5经由绝缘性之垫片(gasket)件6,对于电为绝缘,同时将金属制罐体内部密封,使水分或空气不会从罐体外部浸入。电极1之集电体及容器体4、电极2之集电体及金属制之间隔件7,分别经由金属制弹簧件8之存在,以适度之压力接触,确保电之接触。为了提高导电性,可使用集电体用碳浆等导电性浆黏着。 分极性电极材料以比表面积大、导电性高之材料较佳,又在使用之施加电压范围内,对于电解液必需为电化学安定。该等材料可枚举例如碳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导电性高分子材料等。若考虑到成本,分极性电极材料以碳材料较佳。 碳材料以活性碳材料较佳,具体而言可枚举锯屑活性碳、椰子渣活性碳、沥青.焦碳系活性碳、苯酚树脂系活性碳、聚丙烯腈系活性碳、纤维系活性碳等。 金属氧化物系材料可枚举例如氧化钌、氧化锰、氧化钴等。 导电性高分子材料可枚举例如聚苯胺膜、聚吡咯膜、聚噻吩膜、聚(3,4-伸乙二氧噻吩)膜等。 电极可由将上述分极性电极材料与黏着剂共同加压成型获得,或由将上述分极性电极材料与黏着剂共同混合于吡咯烷酮等有机溶剂中,将作成之浆状物涂抹于铝箔等集电体后干燥获得。 分离件以电子绝缘性高,在电解液之湿润性优越之离子透过性高者较佳,又,在施加电压范围必需在电化学为安定。分离件之材质并无特别之限制,可适当使用由人造丝或马尼拉麻等形成之抄纸;聚烯烃系多孔质薄膜;聚乙烯不织布;聚丙烯不织布等。 使用上述获得之本发明电解液,可适当作成锂二次电池。本发明锂二次电池之形态可枚举硬币型、圆筒型、角型、层压制品等。本发明锂二次电池之一例可枚举例如第2图所示之硬币型电池形态。以下根据第2图对锂二次电池加以说明。 在以正极罐14及负极罐15形成之内部空间收纳从正极罐14侧以正极11、分离件13、负极12、间隔件17之顺序进行层压之层压体。负极罐15与间隔件17之间借由弹簧件18将正极11与负极12适度压黏固定。电解液含浸于正极11、分离件13及负极12之间。在正极罐14与负极罐15之间以借由垫片16之状态将正极罐14及负极罐15经由锁紧,将二者结合,将上述层压体作成密闭状态。 正极活物质可枚举例如LiCoO2、LiNiO2、LiNi1-xCoxO2、LiNi1-y-zCoyMn2O2、LiNi0.5Mn0.5O2、LiMnO2、LiMn2O4、LiNi0.5Mn1.5O4等锂与过渡金属之复合氧化物;TiO2、V2O5等氧化物;TiS2、FeS等硫化物等。从电池容量.能量密度之观点而言,以锂与过渡金属之复合氧化物较佳。 上述中,1>x>0、1>y>0、1>z>0、y+z<1。 正极可经由将该等正极活物质与公知之导电助剂及黏着剂共同加压成型,或将正极活物质与公知之导电助剂及黏着剂共同混合于吡咯烷酮等有机溶剂中,将作成之浆状物涂抹于铝箔等集电体后干燥获得。 负极活物质可使用锂金属、锂金属与其他金属之合金、锂离子插入脱离之材料。锂金属与其他金属之合金可枚举锂-铝、锂-锡、锂-锌、锂-硅等。锂离子插入脱离之材料可枚举将树脂及沥青等煅烧之碳材料、在该等碳材料中添加硼化合物之碳材料、天然石墨等。该等负极材料可单独使用1种或将2种以上混合使用。 负极可经由将该等负极活物质与公知之导电助剂及黏着剂共同加压成型,或将负极活物质与公知之导电助剂及黏着剂共同混合于吡咯烷酮等有机溶剂中,将作成之浆状物涂抹于铝箔等集电体后干燥获得。 分离件只要为电解液容易通过、为绝缘体、化学安定之材质即可,并无特别之限制。 本发明式(1)表示之四级铵盐及含有该铵盐之电解液导电性高,对于有机溶剂之溶解性高,适合作为电化学设备之电解液。电化学设备枚举例如电双层电容器、二次电池、色素增感型太阳电池、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c)组件、电容器等,但不只限于此。理想之电化学设备为电双层电容器及二次电池。